“不了了之”的前身,是“難得糊涂”。
鄭板橋老夫子當初的原意,是叫人們凡事無需糾結,寬心處事,不必錙銖必較。這本是智慧,所以“難得”。可是智慧一旦被大多數人掌握,那就已經不是智慧,而是套路了。人手一份,“難得”變成了“習慣”。
比如這樣一種情形:一項任務派下來,涉及ABC三個部門。A負責策劃,B負責實施,C負責監(jiān)督。A部門怎么做呢?不去搞調查研究,或者假模假式地搞點調查研究,開開會,按照老例依葫蘆畫個瓢。難得糊涂之后,即大功告成。知道不知道這種做法有紕漏呢?知道。但是,一,老老實實的搞,費勁;二,也未必有水平搞;三,老老實實搞,搞得不好,更授人口實,遭人恥笑。B、C部門同理,都難得糊涂,作作樣子,稀里糊涂地搞到哪里是哪里。結局無非兩種:一是盡管有很多經不住推敲的地方,但表面看上去,任務竟然完成了。于是ABC各自居功兼彼此吹捧,共享“難得糊涂”之“碩果”;另一種情況是任務沒完成好,然后通常的做法是互相推諉。大家都很清楚,自己屁股上有屎沒什么可怕的,因為大家都有。那任務怎么辦?不了了之!
凡事一個哈哈,既無擔當責任義務之虞,又有“洞悉世事”的高情商之譽,多好。
可是顯然不好!
一旦在一個系統(tǒng)內部,充斥著“難得糊涂”的作派,勢必會陷入如下難局:首先,整個系統(tǒng)運轉成本會增加,辦事效率會變得低下,如此一來,談何發(fā)展!另外,系統(tǒng)內部的人際關系,更是會因為缺乏必要的信任和原則,而變得惡劣,如同一盤散沙,隨時面臨崩塌。生存于斯,如置牢籠,又談何幸福感。
有句話叫“聰明反被聰明誤”,誰沒有履行該盡的義務,誰沒有承擔自己的責任,誰就要為后果買單。或遲或早,報應不爽。
|